最近,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了托马斯的动画片,萌达很喜欢玩火车轨道,还和萌爸玩出了新花样:他们用乐高积木来给火车头搭建提茅斯机房。萌达对这件事情真是喜欢得不得了。
一天,我陪萌达玩火车轨道,他让我帮他拼一个提茅斯机房。前一天,萌爸刚给他拼了一个很漂亮的机房(此处应有照片,可惜了…),所以,此时萌达的心里对机房的样子是有标准的,连颜色都想要做得跟爸爸的一样,我只记得机房大概的样子。我拼了几块积木后,他一看,说:不对!要用红色的!我说:可是红色用完了呀,就用这个代替吧。我加了一个粉色的积木,他说不行,我又换了个颜色,他还是说不行,我再次强调红色积木已经用完了,他只是说爸爸做的不是这样的,而自己又说不出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。
我已经没了耐心,就干脆让他自己拼:红色已经没有了啊,那你自己拼吧。萌达一听就不高兴了,也不愿意自己拼,在那儿闹别扭。我只好找萌爸求救:你来帮他拼机房吧,你昨天给他拼的已经在他心里形成标准了,我用什么颜色都说不行…萌爸笑了:你要跟他商量啊,你问他能不能用这个颜色。于是,萌爸放下手里的事情,帮萌达拼机房去了,我就在一旁看着。萌爸问:红色不够了,你觉得用什么颜色好?用这个颜色可以吗?萌达就很配合地说:嗯,可以!
我一愣,嗯?这不是我刚才选过的颜色吗?!
此时的我终于明白了萌爸和我的不同。我只是选择了一个颜色,告诉萌达:我们用这个颜色。而萌爸是让萌达参与进来:这个颜色可以吗?或者你来选一个?
仔细回想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与孩子之间有多少矛盾是这样发生的。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、决定强加给孩子:你必须这么做,你不能这么做,你得听我的…或者给他一个看似有实则无的选择,就像我上面做的那样:你要么用我做的积木,要么自己拼,我就不陪你玩了…有时甚至会用上威胁的方式。我们希望孩子妥协、服从,希望他按照我们(认为对)的规则做事,没有商量的余地。
孩子妥协时,看起来好像是我们赢了,我们真的赢了吗?不一定。孩子的每一次妥协,都会让孩子失去一次表达自我的机会,让孩子失去一次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,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倾听孩子的机会。这样,我们还会觉得是父母赢了吗?
那一次,同样的问题,萌爸却换了一种表达方式,巧妙的方式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萌达,让萌达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,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。那么,萌爸输了吗?也没有,他没有对萌达妥协,只是把问题的主角切换为萌达罢了。他们通过协商的方式,解决了我和萌达之间的小冲突。我还发现,在这件事情上,萌爸和萌达沟通的语气也是他解决冲突的关键…
经过这次,我常常反思自己,有没有好好说话,是不是在强加自己的想法,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。
萌妈坦白,总是这样反思自己是挺累人的,毕竟多年的说话方式哪会说变就变,特别在心情不好时只想大声吼他几句。但我仍然愿意反思,不想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倾听孩子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