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萌达一点点长大,他慢慢明白了伙伴的含义,在幼儿园里交上了几个玩伴。
其中恰好小H家里离得进,便开始互相往来。有时我们到小H家去,有时小H到我们家里来,两个小朋友就越来越熟悉了。
年龄上,萌达稍微小一些。第一次,萌达到小H家,小H带着萌达玩玩这个,玩玩那个,兴奋又开心。当小H来到我们家里,萌达满心欢喜地把自己喜欢的书和玩具拿出来给小H,想和她一起玩,而小H却自己沉浸在某件玩具或绘本上不愿意跟他玩时,我看到了萌达失落又有点生气的表情。我知道,萌达还不太会带人一起玩,他的交友经验实在太少了。
一次,萌达到小H家里玩。萌达想要玩小H手里的恐龙,他询问道:给我玩一会儿呗?问了好几次,小H就是不给。此时,小H的妈妈看到了,出手干预道:小H,你平时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玩,就给萌达玩一会儿啊。萌达一听,似乎从这句话中得到了某种力量,由原本的询问变成伸手抢了起来。我一看,赶紧制止萌达:可不能抢玩具喔,你可以好好跟小H商量一下,比如她先玩,过一会儿给你玩行不行?萌达望了望我,松开了手,也许有点小生气,玩起了别的东西。
那天回家时,萌达有些不高兴。我对萌达说:其实,你已经表现得很好了,你想玩的时候是问了小H的。但是有时候呢,她不想给你玩,那也许是她太喜欢这个玩具了,想多玩一会儿,但你们还是可以好好商量的对不对?抢玩具是不对的。萌达听了以后,似乎心情好了些,“嗯”了一声。
后来,我慢慢发现,大多数情况下,两个孩子一起玩耍时,大人的干预(你不能这样,你要让别人玩)会使孩子才会更容易起冲突,放任不管反而能让他们自己找到适合他们的办法(当然了,也会有需要大人介入的时候)。
又有一次,恰好小H妈妈有事情拜托我帮忙照顾一下,让小H放学后来我们家里玩。两个孩子到家以后,一起看书,而我在阳台忙活,一边听着他们的动静。我听到两个孩子一起讨论书上的内容,给书上的小动物起名字。偶尔,萌达想好的名字被小H拒绝,也没有听出来萌达有丝毫挫败感和不开心的意思,他会继续想一个新的名字,问:那这个怎么样?有时,小H仍然拒绝,但萌达依旧耐心地重新想一个。当他们想好了一个达成一致的名字时,就会哈哈大笑起来,充满了欢声笑语。过了一会儿,我听到他们玩起了迷宫的书,萌达建议两个人一起走迷宫,比一比谁比较快。萌达平时自己玩得多一些,自然总是他赢。我听到小H有点沮丧地说:哎呀,怎么总是你赢啊…几次以后,我听到小H已经想换个游戏玩了,而萌达还想继续。我忍不住起身走到他们身边干预起来:嗯,萌达,你们可以换个方式一起玩,不用比赛呀~比赛会有赢有输,总是输的话就会伤心不想玩了呀~萌达没有接受这个建议,走迷宫后就欢呼:我赢啦!这次,也许是我的建议影响了小H,她彻底不想玩了,拿起身边的书独自翻看起来。此时,萌达拿起手边的书往旁边一摔,以表示他生气了。我看着萌达,说:你不能摔书。于是,萌达委屈地泪眼汪汪地在一旁翻看另一本书,和小H谁也不理谁…我走出房门,有点后悔自己的干预,想办法弥补。最后,我掏出了(秘密武器)~逗猫棒,把两只猫吸引过来,引导两个孩子一起玩(好在逗猫棒有两个),他们才慢慢和好了…
那次以后,两个孩子一起玩时,我很少干预了,他们偶尔还是会有点小冲突,但他们都能自己解决,有时甚至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,他们其实很会想办法。我想,有时大人们对孩子的干预其实会让其中一方觉得自己理直气壮,就不会想要好好商量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了,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。
现在,两个孩子一起玩时已经很少起冲突了,也许他们慢慢找到了两个人的相处模式吧~